Donate
HAF 2015 | 那年夏天 | 周全专访

「我想讲述的是普世价值丶生活根本丶人之常情,我想藉由影像保存绍兴的古城气息」

HAF13电影计划End of Summer(原名That Summer,那年夏天) 已经完成拍摄,HAF和导演周全做了一个访问, 分享对整个电影计划的感受和期望。

HAF: 在2015年参加HAF时这个计划的片名是That Summer,现在改为End of Summer,有什麽特别的含义吗?
周: 我们一直希望电影片名能够更有意境地传达故事的旨意。End of Summer代表的不只是一个季节的末端,更是每一个剧中人一段生命旅程的句号。一个夏天过後,友情丶爱情丶亲情都面临着全新的开始。这个片名是张家振先生建议的,我们都是小津安二郎的影迷,他的经典名作《小早川家之秋》的英文片名是The End of Summer,我们也想借此片名向大师致敬。另外,我们也仍在寻找更贴切的中文片名。

HAF: 现在的故事和15年我们见到的有什麽改动吗?
周: 15年在HAF上呈现的故事更加专注在晓阳和郑爷爷的友情上,後来我们希望把立意做得更深刻一点,藉由三个不同世代的生活样貌来反应时代变迁的脉络,於是丰富了顾爸爸和郑爷爷这两个人物线索,成为三代男子互相影响又各有成长的故事。

HAF: 故事发生在绍兴——你的家乡,在你的作品里那个地方和那里的人是什麽样的面貌和气质?你觉得那个经验又如何影响了你 表达的方式?
周: 华人从小读鲁迅,他在很多文章里提到S城(绍兴)和那里的人。虽然我没有依据他的思想来创作End of Summer这个故事,但我不得不承认,那些对家乡(人)精准的描绘一直铺垫在我的心底,成为我看待这座城市和人的背景依据。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小城」, 「南」和「小」可看作她的气质。「南」呈现在小桥丶流水和越剧这些地理和人文的特色上,而「小」表现在剧中人物的相互关系和他们的个体命运上。在这座小城里,不会发生什麽惊心动魄改变家国命运的大事件,有的只是家长里短的琐事。那里的人比较市井,没有太大的视野和格局,无法代表一整个国家的群体或阶级。他们更专注於自己的生活,单位和家庭两点一线简单的生活已是他们生命的全部。但是,对於每个个体来说,生活中任何细微的改变都会扭转他们的命运。 用这样微观生活的角度来反思人生,是我现阶段更加在意的,而此番细致的观察,也让我对於自己的故乡多了更深一层的认识。由於对这样的小镇气质知之甚详,对我在开发丶拍摄丶剪辑等不同阶段的创作上都有很大的助益。

HAF: 故事说的是逝去岁月里的故土丶故人和故事,你如何通过电影复刻当时的气氛和回忆?
周: 我想讲述的是普世价值丶生活根本丶人之常情。我创造出的这些人物和情节,在任何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下都可能发生。但是,这个故事发生的环境和时机又是特别的。之所以选择1998年,因为它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我成长的年代。我对那时的环境印象深刻,我锺爱当初无处不在的台门,住在绍兴彷佛住在历史里;再来是,经过近二十年的都市化,绍兴市里的台门所剩无几,剩馀的台门保存状况也不一,做为土生土长的绍兴人,我想藉由影像保存绍兴的古城气息,这也是我给自己在这部导演处女作的使命之一。 找到一个合适的台门是复刻90年代绍兴生活气氛最重要的通道。2015年春天,我已开始奔波绍兴各地寻找,到2016年春天正式前期 筹备,看了近百个台门之後,最後选定了位於离绍兴市区80多公里外的诸暨市东白湖镇斯宅村的千柱屋台门。驱车赴千柱屋勘景那天的途中,天下起磅礴大雨,能见度基本为零,我们制片丶美术两个部门的车与另外一辆车追尾相撞,被困在水高已过半截小腿的大马路中间动弹不得。几番转辗後,只有我和美术指导到了山腰上的千柱屋,它让我们叹为观止,瞬间觉得一切等待和磨难都是值得的。它是诸暨唯一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保存完整,连门壁上的画像都逃过文革的摧残,而且院落的布局丶两户主角家的空间关系和墙面装潢也与我们设想的一模一样。 每一个足球男孩心中都有一件10号球衣的梦想。1998年,我因为跟堂哥一起看世界杯迷上了足球,记得那是中国第一次全程实况转播世界杯。我在故事中加入了98年法国世界杯的元素,不仅仅是我个人对於那个年代的怀旧,也是为我们这一代人的集体回忆致敬。

HAF: 这次的演员里有荣梓杉丶张颂文丶谭卓丶顾宝明丶董晴这些两岸三地的知名演员,有新人也有老人。挑选的时候有什麽考虑?
周: 对我来说,选角上最重要丶也是我唯一的考量标准就是「合适」。因为这部电影是新导演小成本文艺片,这几个标签放在一起,在现今的市场状况下,选角的范围在一开始就被大大压缩了。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在选演员,而是演员在选我们。 找到张颂文老师的时候,他正在广州赶拍娄烨导演的新片,但他很快就看完剧本并主动打电话跟我探讨故事方向。我去广州与他见面,从机场到酒店一路紧张:一次见面的机会丶两个钟头的时间,能否说服对方参演就在此一举了。结果,一到他房间我就惊呆了。张老师同意和我会面後,在两天内问身边的朋友借来90年代的衬衫丶西裤丶眼镜丶皮鞋,扮成剧中教务主任的样貌来与我交谈,还即兴表演剧本里的几场戏给我看!张老师对於表演的如火热情丶对後辈的平等姿态,让我非常感动。 对谭卓的印象自然来自几部她主演的艺术电影,但她美丽青春的形象,我们不敢肯定她是不是最合适杨惠芳(戏曲演员丶10岁男孩的 妈妈)的演员,没想到她一点都不介意扮老,更对越剧的训练跃跃欲试。她是一个对艺术饱有热诚的演员,除了演戏,她还是艺术策展人,乐於尝试丶探索各种艺术门类。她花了好几周时间训练越剧的基本动作和唱腔,临近杀青那几天她得了热伤风,依旧坚持练习,我们的越剧指导老师都称赞她有戏曲人般的坚毅。她的表演带给我们很多惊喜,也给这个角色添加了许多层次感,她将一个女人的传统与现代面表达得十分精确,演活了一个又爱家庭丶又有自我追求的母亲。 顾宝明老师是台湾戏剧大师,功夫自然不在话下。他演过很多喜剧和反面角色。我正是想把这两个看似不可兼容的特质在郑爷爷身上体现。今年4月,他来北京演出舞台剧《接送情》的空隙抽时间与我们见面,他提出一些对於故事及角色上的想法,已然超越了故事表面,蕴含着许多人生经验和生活哲理。直到杀青後,他才告诉我们,当初要不是我们特地去看他的舞台剧,让他感觉到我们的真诚,他其实不愿这麽劳顿跑到绍兴,冒着近40度的高温演这麽久的戏。 沈老师这个角色,我们的设定是要找一个清新丶自由的灵魂,必须与妈妈的性格形成强烈对比,我们见过的年轻演员中,绝大部分只是听导演阐述,只有董晴在初次见面时就直言不讳地与我们探讨沈老师这个角色的稚嫩与矛盾之处,这就是我们需要的沈老师的性格!她也让我知道,年轻演员中也有认真研读剧本丶琢磨角色,对电影饱含敬畏之心的。

选角过程之中最困难的其实是儿童演员。我们为了找寻合适的小演员,一方面联络绍兴本地10几所小学,一方面请专业的儿童演员选角指导帮忙。我们一共收到1200多份小朋友的简历,荣梓杉《山河故人》的经历很显眼,但我们还是看完了所有简历,三轮面试过後,确认荣梓杉是晓阳这个角色的不二人选。他是四川人,跟随父母在苏州生活,兼有南方小孩温和的气质,眉眼间又透露出倔强的性格,形象和气质上很吻合我们的晓阳;诸多电视剧和广告的经历让他对拍摄现场没有生疏感,很快融入集体,《山河故人》又给了他很好的电影表演状态。我们还从进入复选的200多个绍兴本地小朋友中选出40多个晓阳的同学,与他们度过一个炎热但愉快的夏天,希望这次难得的电影拍摄经历给他们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HAF: 现在的budget是多少,可否介绍一下投资情况?
周: 预算约500万人民币,由绍兴当地一家新创文化公司「一山文化」主投。

HAF: 张家振先生作为你第一部长片的监制,他对这个项目有什麽帮助?你又是如何请到他加入的呢?
周: 张先生因缘巧合之下,看了我的大学本科毕业作品《下落》,我有幸结识了他。後来我要申请美国电影学院(AFI)的导演系研究生时,他给了我很多建议。张先生热爱电影,特别是艺术电影的阅片量很广,也特别支持年轻导演。过去几年间,只要他闲暇的时间,都愿意抽出时间,与我聊电影丶谈人生,当初在开发End of Summer时,很需要前辈的帮助,张先生二话不说地答应了。整个筹备过 程中,张先生都以自己对电影的认识和人生经验,给了很多细致的建议。

HAF: 我们看到你的工作团队里有台湾人也有美国人,可以介绍一下吗?
周: 我们的团队比较国际化,主要来自中国大陆丶台湾和美国。 当初在AFI念书时,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我们的制片人 刘宛玲,从两年前故事发想阶段,就与我并肩奋战至今。另外联合制片人杨宥瑜丶摄影指导MichaelSolidum丶美术指导陈荧德都 是我在AFI时结交的好友。我们有同样的教育背景,也有对於电影创作相似的理念,在创作过程中沟通很顺畅,让我很安心。 我们的联合监制兼剪辑指导孔劲蕾是我一直很崇拜的剪辑老师。我当初在澳洲读大学那几年,每年8月都去墨尔本国际电影节看电影,因为那是我在大银幕看到中国艺术电影的唯一途径。那些年在墨尔本看到贾樟柯导演的片子,都是孔老师剪辑的。一次次在银幕上看到她的名字,印象很深刻。後来到AFI学习,因为一个关於“预视觉”(Pre-Visualization)的话题与她在微博上有了讨论。她待人的谦和态度丶对国外成熟电影工业机制的学习心态丶以及对年轻人的鼓励让我觉得很温暖。我回国准备长片时,硬着头皮去找她,心中十分忐 忑,不晓得她会不会愿意来剪新导演的首部长片,毕竟她已於2014年凭藉《推拿》获得金马奖最佳剪辑,又长期与贾樟柯丶管虎丶张一白等知名导演合作,但她对我一直十分和善,不因我年资浅而减少与我的专业沟通。有她的加入,并且以联合监制的身份参与创作,不啻为我们的团队打了一剂强心针。 声音设计何威是我在大学的毕业短片合作过的老师,他也是北京和声创景的创始人之一,参与了张艺谋导演从《英雄》到《归来》期间的所有作品,提名过两次金马奖和香港电影金像奖,其他代表作还有《赤壁》丶《七剑》丶《墨攻》丶《大圣归来》等等。这几年哪怕我在国外,我们一直保持联系,他就像大哥一样,不厌其烦地向我介绍国内电影行业的发展情况。他知道我要回来拍长片,义不容辞地接受我的邀请。

HAF: 在HAF有什麽收获吗?
周: HAF是一个国际化的平台,当初这个项目第一次问世,很荣幸得到来自世界各地丶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前辈的赏识,他们依照自身的经验与对电影美学的观点,提供了许多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当得到肯定时,我们很开心,但更开心的是当前辈们无私地批评指教时,这些意见让我们审视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热诚,以及它还可以改变丶进步的空间。

HAF: 下一步计划是什麽?
周: 对我来说,拍电影的目的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想法丶与观众沟通,我希望能藉由影像叙事,与人交流思想与感情。在一个漆黑的小房间里,静静地与一群陌生人同哭同乐。在那些感受的瞬间,我们因自己的背景经历,而有相似或各异的情绪反应丶对各自的人生有深切的反省,这是电影最大的魅力。因此,能让这部电影给愈多观众欣赏丶听到更多想法与反馈,是我最大的希求。因为End of Summer是一部比较「文艺」的电影,市场性有其自身的局限,但中国的文艺电影市场近几年来开始缓慢成长,一部好电影通常都是在国际影展亮相以後,开始得到媒体与大众的瞩目,因此我们的方向也是希望在影片制作完成後,先申报各国际影展。目前我们正在逐步评估影展展映的顺序,期望在国际影展露面後,争取找到中国国内院线与海外市场的发行,让End of Summer和全世界的观众见面丶交流。